苏木卿讲《石头记》068 石头与耳环艺术发表时间:2021-09-03 16:00 “耳环”由来已久。从古至今,从占卜守护到躯病除邪,从追求睿智到追逐时尚,从控制“卑贱奴隶”到新潮女性又到时尚男性,耳环历尽亘古,跨越时空,不断地发出永恒的熠熠光芒。 “耳环”在古人的审美观念中,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。一双精致的耳坠垂于耳际,娇柔之姿惹人怜爱,或温婉尔雅,或婉转动人,千般仪态含情脉脉,万种风情晔晔照人。 “一簪一珥,便可相伴一生。此二物者,则不可不求精善”,这里的“珥”,便是指用金属或玉石做的耳环。最懂得生活情趣的清代大文人李渔,在他的《闲情偶寄》中谈到女子妆饰,是极力崇尚简约的,道出了万千东方女子细腻温雅的样子,她们无需过多奢华的点缀,大方得体的服装,一枚簪饰,一对耳环,俨然一身端庄典雅的气质。古往今来,女性佩戴耳环是人文的风俗习惯,也是女性美的重要表现。中国如此,在世界也是如此。耳环不仅使女性风姿卓越,楚楚动人,同时也是一种象征性的警示,为人处世要眼看耳听,辨明是非,保持自己的主见,做头脑清醒的女人。 此外,耳饰对人体健康也大有裨益。传说有一位害眼病的姑娘,不久双目失明了。后来,她幸遇一位名医,名医认为她可以复明。在征得姑娘的同意后,拿起闪闪发光的银针在她两侧耳垂中各刺一针后,奇迹出现了,姑娘重见光明。她非常感激,于是请银匠精制一对耳环戴,以示永不忘记名医之恩。穿耳戴环能明目的奇迹传开以后,许多富裕人家的姑娘和妇女都纷纷学习模仿,并流传至今,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。 最初戴耳环的男人是水手们。他们相信穿耳洞能保护他们不至于溺水。随着摇滚歌手的大受欢迎,男性戴耳环已成为一种时尚,或是“耳不惊人死不休”的新潮人。 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中的一个门类,主要包括:玦、耳珰、瑱(充耳)、耳环、耳坠、丁香、耳钳七大种类。它的设计与制作,代表了同时代最为精湛的金、玉、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。耳坠的形态千变万化,五彩缤纷,琳琅满目,烟波流转处,轻轻摇晃、楚楚动人。在所有浩繁的首饰类别中,耳饰宛若耳边隐约闪烁的星光,伴随着我们跨越千年的洗礼,成就着别样的风景。 耳饰在中国的出现和使用,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。最早的耳饰种类为玦,并以玉玦居多,另外也有骨、石、玛瑙和象牙材质。从墓地出土的玉玦来看,当时不仅有女性佩戴,成年男性和儿童也有穿耳洞的习俗。 两汉时期,中原地区的女性流行佩戴耳珰,耳珰呈圆柱体,束腰,两端作喇叭口。多以玻璃、琉璃、玛瑙、琥珀等较为通透的材料制成,故有“明月珰”之美称,也有少数是用黄金制作的。汉代以后直至隋、唐、五代,中原地区不流行穿耳。五代时期,戴不戴耳环甚至成为区分番、汉的标志。与此同时,中国北方匈奴、鲜卑族墓葬中,出土了不少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耳坠,即耳环之下再缀以其他饰物,且男、女均有使用。 清代还保留有游牧民族的装饰习俗,男女都有佩戴耳饰。乾隆年间满族女子的耳饰规定为一耳三钳,即耳垂上悬挂三件坠饰。清代的耳饰制作精美,取材广泛,坠饰的设计多为一些有趣的形状,如凤凰、核桃、葡萄、鸟笼、花朵等。皇宫妃嫔耳饰一般为珍贵的宝石:翡翠、玉石、珍珠、珊瑚等,再饰以金银,精美绝伦。 在历史长河中,耳饰作为一种首饰,最本质的功能还是对人的美化和装饰。“一个女人的耳环,可以折射出她的灵魂”。耳环对于女人,真可谓韵致在流转,百媚摇曳生,她是悬挂在女人耳畔的风铃,随风舞动,如同少女手执书卷,于花间浅浅的低吟。耳饰一般以钉状、圈状、悬挂式、夹式、硅胶等形式呈现,其中以带着长长吊饰的耳坠最解女子风情,通常用金、银与玉石进行融合设计。 耳环佩戴在人体最明显、最重要的脸部,因此,正确选择与佩戴耳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美容学问。主要应注意耳环与脸形、肤色、体形、服装和用途相协调,以达到最好的装饰效果。 石头记设计师精心打造的各类经典耳饰,采用现代潮流与中国传统工艺完美结合,925纯银以及各种珠石编织工艺,3D立体雕刻,高贵典雅,风华绝代,宝贝佳人,诉不尽的一帘幽梦。主石则甄选来自世界各地的灵石美玉,精工打磨百里挑一,纹路色泽独一无二,真石真情,神秘,美梦,欢喜,尽显现代时尚风格。 风靡一时的经典耳钉“南方佳丽”系列,便是玉石与银饰的深情邂逅,一场美丽的对话,将坚毅和雅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,共同谱写了一段永恒不变的传世恋曲。而富含东方特色的“玉贵人”系列,也是最受消费者喜欢的流苏款式,风华绝代,经久不衰,已成为时尚圈具有标的性的文化符号。 张爱玲说,女人之美在于低头,小小的耳饰点缀那低头额首的摇曳,展现楚楚动人的娇羞。确实,现代风格的耳环+灵石美玉,令女性的柔美,迎风而动,顾盼生辉,无愧凤首花冠上最亮丽的风景。 想了解更多关于石头记的资讯,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。 |